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晋祠

[复制链接]
查看6066 | 回复0 | 2020-7-15 00: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综述
晋祠博物馆由馆区和悬瓮山景区构成,总占地面积1696亩,其中馆区178亩,悬瓮山景区1518亩。馆区建筑面积22762.4平方米,约占馆区面积的19%,古代建筑面积14165平方米,占建筑总面积的63%。
建筑选址
早在周朝就形成了所谓的风水观念,这种观念的基本精神筑在于调适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要求建筑与地形、地貌和方位等自然环境的各个方面谐调一致,晋祠无疑是选址的最佳地点,位于悬瓮山和晋水交汇处,据《晋祠铭》记载悬瓮山“崇山亘峙,作镇参墟;襟带边亭,标临朔土。悬崖百丈,蔽日亏红;绝岭万寻,横天耸翠。霞无机而散锦;峰非水而开莲,石镜流辉,孤岩宵朗;松萝曳影,重溪昼昏。碧雾紫烟,郁古今之色;玄霜降雪,皎冬夏之光。”晋水“飞泉涌砌,激石分湍,蒙氛雾而终清……日注不穷,年倾不溢……”
晋祠布局的形成受到儒释道的影响,南北朝以后,佛教的庙宇开始拥入晋祠,道教的殿堂也依祠而建,并在明清两代达到高峰,形成儒释道共处一祠的格局。
群体布局
一般的祠庙数量众多,多为小龛和单独小筑,利用环境根据不同的条件因地制宜、灵活布局,遍布于乡村之间,大型的祠庙空间布局常用主次分明,中轴对称;纵深发展,线形布置;曲径通幽,欲扬先抑;繁而不乱,气势恢宏;向心布局,横向排列等形式,而晋柯的布局则兼而有之,集众所长与一身,形成了一个更为丰富合理的空间。
1.因势而筑,与环境融为一体
建于风景区的建筑群,一般都能结合自然环境,巧妙地进行建筑布局,其实际范围往往不限于建筑本身,还包括着寺观周围它所控制的自然环境。而且完全融汇于自然的山水之中,是一种自然风景式的园林。它们有的位子风景区之中,成为风景名胜园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内容,大多数的纪念祠庙都选择在背山临水的环境中,视域开阔,利于烘托纪念性建筑庄重肃穆的气氛。处于山地环境,更多的是考虑与山地环境相结合,随高就低,分级而建,不拘一格。晋祠虽说建在山脚下,但晋祠的一些建筑还是以山为背景,结合地势,就是这种布局方式的生动写照。佛教所追求的超尘脱俗、恬静无为的主旨,道家所追求的清静无欲、修养内丹的境界,都喜欢深入名山,选择清幽恬静、地势险绝的地方建筑寺庙与道观。
晋祠是依托悬瓮山和晋水的特殊自然环境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山水环境得到了开发、利用,具有了风景和生态学方面的价值。同时,它又逐步与人类的伦理观念和情感投射发生关系,被赋予了一系列观念形态特征,而这些特征又反过来强化了晋祠的文化环境。总之,晋祠文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与周围环境结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相互依从,互为背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共同发挥作用。
2.突出重点,以殿堂为中心向纵、横生长
晋祠的布局充分体现了它的建造发展历程,圣母殿(当时的唐叔虞祠)的确立最晚在五代时期确立,随着晋祠文化主题的变化,圣母祭祀成为又一主题,直到明朝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楼、献殿至鱼沼飞梁和圣母殿为轴心的建筑群已经建成,同时,祠内道教民间宗教建筑也发展起来占据了主轴线的南北两侧,直到清朝乾隆时期,晋祠最南端佛教建筑奉圣寺一组建筑也被纳入晋祠。至此晋祠的布局确定了。
圣母殿位于最中心、最显要地位,左有青龙(善利泉),右有白虎(难老泉和长道),前有汗池(鱼沼),后有丘陵(悬瓮山)的“龙穴”之位。与它一线建筑都是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对其进行深入研究,能揭示出建筑文化的底蕴。同时这一组建筑结构雄伟,以艺术价值高而著称,是晋祠建筑的精华所在。离圣母殿最近的是鱼沼飞梁,是一座举世无双的十字形桥,据历史考证鱼沼飞梁与圣母殿是同时建成的,可见当时圣母殿的规模非常宏大。隔鱼沼飞粱桥与圣母殿相对的是献殿,是供奉祭祀圣母邑姜的享堂,举行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献殿的建造,是为了烘托严肃庄重的气氛,其文化意义也是为进入圣母殿起铺垫作用。再往东建在主轴线两侧的钟鼓楼了,古时有“晨钟暮鼓”之说,实际上儒家文化的渗入,被赋予了一定的礼制文化意义。穿过钟鼓楼是对越坊,俗称牌楼。“对越”二字是宣扬报答之意.这就在礼制上为对越坊做了极好的文化注释,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对圣母的祭祀主题。往东中轴线上的金人台,它的建造可能是受五行之说影响,渴求泉水永逝,同时也有祈福和壮圣母威严之意。再往东就是主轴线上最前端的建筑水镜台是是祭祀圣母是演戏酬神的场所,招徕信徒,对圣母崇拜的社会化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以圣母殿为重心的轴线两侧,灵活布置,不断地延伸、增长、加接,形成院落式的群体。在左右两侧的群体中,又有突出的重心节点,三条轴线又组成一个面,点线面的结合构成了晋祠的布局。这样一种布局处理可以使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次要建筑都围绕中心,中心轴线越突出,其主体建筑越突出,在平面与立面构图上都形成了明显的重点,这也就突出和强调了宗教建筑的主体部分。这样一种群体,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感染力。重点并不表现在建筑实体的高大、雄伟上,而着重强调由于空间的叠加和层次所逐步增强的空间感受上。有着很强的整体性和灵活性;虽然晋祠是多次加建而成的群体,也有一种天衣无缝的整体感,表现了一种生长的活力和建筑的有机品格。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