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枢纽:3000年的中国

[复制链接]
查看2930 | 回复0 | 2021-10-4 22: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所谓“中国”有4个时间点(商周,秦汉,唐宋,近代),5个空间点(草原,中原,海洋,高原,西域),这些融合,才能称之为中国。所谓“历史”,有二元纬度,好比一座建筑,既有外在的臆想,又有内外如砖块的事实。
2、商周之变最早提出了“中国”,指天下文明的中心,具有普世主义色彩。天下封土建邦,分封割据的状态,进入封建社会。
3.而后周天子式微,天下诸侯争霸,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当时铁制品与竹简传播的普及,使由“礼”的战场迅速进入厮杀的战场,加之平民的参战,从此礼坏乐崩。
4.战国后期,百家争鸣,大致分三类,维护旧礼的儒家,废除旧礼的法家,无所谓的道家。而统治是君主、诸侯、平民间的博弈,法家最早进入历史舞台。秦一统后,法家无法解决资源内耗,迅速瓦解,至汉一统,道家,儒家进入历史舞台,法道儒并施,史称“阳儒阴法”或“外儒内法”,使思想与制度真正大一统。

1、战国后进入汉朝。而汉朝确无法统一长城南北,即草原和平原。有两点原因,1.平原→草原,平原富庶,人口军队易聚集,容易收税,父终子继;草原资源匮乏,人口分散,不易税收,兄终弟继,无百年之运。平原军队不易攻打,无法统一草原。2.草原→平原,平原的统一,破坏了草原、平原间战马等物资兑换,草原资源积聚匮乏,迫使草原团结。东汉起突厥崛起,从此中华的历史就在草原、平原间轮回。
2、根据上一理论,国家的统一依靠政治、经济,即人口的积聚程度。欧洲因为人口分散,故长期分裂,至今任国国临立,没有大一统
3、汉武帝平复寒族、士族间的矛盾,其孙无法平复寒族、士族矛盾。以至东迁,更使矛盾激化,出师表有云“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 。君王、寒族、士卒、宦官间相互掣肘。直至三国鼎立形成,整个三国都是寒族和士族间的斗争,最终以司马家为代表的士族战胜寒族,历史进化到晋朝。
4、司马家在诸葛家的神助攻下一度达到权利的顶峰(诸葛家族在吴、蜀、魏都有高官,和司马家族的斗争中全部落败)。

1、气候、豪族化、士族豪族勾结,使东晋日渐衰落,直至南迁,出现南朝。北面以草原部落为主,出现北朝。每一次北方游牧者大规模南下,都会伴随中原人大规模南迁,也就带来了南方土地开发的大规模深入。使儒家思想传播到了过去根本去不了的地方,辐射到了朝鲜、日本等地。
2、同时北朝经历了五胡乱华,形成东魏、西魏(历史进入后三国时代)。由“胡人本位”(刘渊兴复汉室失败)到“胡汉融合失败”(冉闵)到“胡汉融合成功”建立二元政权。最终西魏总结经验,战败了东魏和南朝,形成隋朝(孤独信这个国民老丈人出现了)。

1、孤独信的三个女儿分别嫁给了北周明帝、隋文帝、唐高宗。见证了南北朝、隋、唐,甚至安史之乱的历史。和其是关笼集团的背景是分不开的。
2、魏晋南北朝后期进入后三国时代,西魏“兴复汉制”称北周统一东魏和南朝,在“关笼集团”的支持下,隋文帝窃取成果建立隋朝。从此君王不得不奉行“关中本位”。
3、隋朝建立始就想拜托“关中本位”的束缚,杨广迁都、开凿运河、迅游、开考科举等方法可以看出君王要拜托束缚的决心,但生产水平制约没有起到实际效果,最终攻打高丽引民愤而亡国。
4、唐高宗吸取隋朝教训,接收“关中本位”同时与其斗争。至其孙唐玄宗任未解决,出现安史之乱。
5、安史之乱辐射高原、西域,在草原的支持下唐朝得以残喘,同时草原的平衡、保护费等行为时唐加速颓败。
6、武则天由于身份问题必须放弃“关中本位”政策。此时,印刷等生产水平进步,“关东集团”兴起,科举出优秀人才,使得君主可以平衡、牵制乃至放弃“关中本位”政策。此时,彻底覆灭豪族化。
7、安史之乱时中亚,西域地区(自由邦国)也收到了好处,文明达到鼎盛,并向东和西发展,实现文化的反补。

1、南北朝唐宋时期,西域,高原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像催化剂一般影响了中原历史的进程
2、草原的第一个霸主突厥,唐玄宗扶持了回纥(后来的回鹤)与之对抗,最终突厥灭国,回鹤成为霸主。
3、唐玄宗后期安史之乱,唐与回鹤结盟攻打安禄山,虽然成功,但从此唐一蹶不振,回鹤迅速崛起
4、回鹤强势崛起,在草原上建立城府,失去联动性,又迅速亡国。后嗣分成两支,一支北上,一支西下。西下这支正好占了高原吐蕃的经济命脉多安藏区,两年后迫使吐蕃灭亡。但为藏传佛教做好了基础。
5、此时中原地区经历五代十国,最后一代时契丹崛起,称帝建辽。中原出现“儿皇帝”割让幽云十六州。宋朝建立。
6、割让幽云十六州使辽实现制度化的二元制国家,为金朝、清朝做好基础。同时宋朝那岁币。辽无心南下。宋辽带来百年和平。
7、大宋初,文化、经济、科技、农业昌盛,达到文艺复兴的程度。但幽云十六州、西夏的侵夺如鲠在喉。出现了创新的王安石变法和保旧的司马光派别。由于当时生产水平制约,王安石变法没有成功,同时王安石与司马光形成党派之争。为北宋的灭亡灭下伏笔。到北宋末年,相信女真人(金朝)抗衡契丹,自己却玩尽小人之能,直至出现靖康之变。
8、从此进入南宋,对金朝俯首称臣。

1、金太祖没有灭完辽国就去世了,由于当下比较穷,留下遗命任何人不许私自动用国库银两,违者杖打二十。他的弟弟金太宗攻下了辽国和剩下的宋国,但是私自动用了国库的银两买酒喝,被大臣当众杖打二十。体现出皇权和帝王权利的冲突。为金国的灭亡埋下伏笔。
2、皇权体现在官僚体系的权力,帝王权利指君王实际有的权利。帝王不想被官僚所束缚,所以一直与其抗争,此消彼长。在金太宗之后的帝王中更是明显,甚至要把草原、中原的二元制帝国变成一元制帝国,奉行儒家,排弃草原,引起官僚特别是草原根据地的不满,发生叛乱,直到灭国。
3、金朝灭国后历史进入到了明朝。明朝吸取了金朝的经验,恰好当时已经完全进入到了平民化的社会,豪族已被彻底铲除,明太祖朱元璋煮酒释军权,帝王权利达到顶峰。相对的皇权也就是官僚体系的权利相对弱小。极端的不平衡,使得整个明朝就会不断的出现各种贤臣和奸臣。

1、元朝时期,帝国统一着西亚、中亚和东亚,有中原的富庶,草原的战力,西亚的商人,货币流通频繁。由于地理的原因同等的白银在西亚比在东亚有更大的购买力。于是以帝国为依托,大量白银货币流向中亚和西亚,东亚货币短缺,造成货币紧缩。
2、元政府曾发行纸币代替白银,但纸币发行量无法控制,百姓不信任纸币,进一步造成货币紧缩,造成庞大的元帝国崩溃,历史进入明朝。
3、财政上,元朝留下的烂摊子让明朝很难堪,社会活动基本无法进行。朱元璋采取“计划经济”的手段,把百姓分成四类人,世代做同样的工作。长此以往,势必是不行的,也发行纸币,同样遇到了货币紧缩。
4、此时,美洲发现金矿,日本也发现金矿。把大量的陶瓷、绸缎等物品以奢侈品的价格买走,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在需求与货币双重刺激下明朝经济繁荣。明朝后期的经济不亚于大宋。
5、美洲发生“三十年战争”,日本经历了“战国时代”,白银不会大量流入明朝了,明朝再度陷入危机,加之小寒期,大清南下,最终灭国。
6、高原与草原争斗,使得藏传佛教发扬,大清借机统一满蒙南下,以高超的手段建立多元帝国。

1、明朝初,由于货币短缺,实行了“计划经济”的政策,其中人不可离家太远走动,比如渔民不能离家太远的地方捕鱼。控制人口的范围才能更精确“计划”
2、于是民间是不允许海上贸易的,闭关锁国。官方才可出海,比如郑成功下西洋。这种纯烧钱的事儿可能是无法持续下去的,必然失败!
3、到了清朝,郑家被灭。

1、鸦片战争并没有使清朝统治者觉悟,以为只是和草原部落的一次侵略一样,虽然战败,割地赔款就可以了事。真正觉悟是从太平天国开始,政府财政吃紧,无法支持战争。这才大力发展汉人官员,如李鸿章等人。宁愿做“支粗干细”的政府,给军队收取“离金”的权利都可以。此时,大清统治者才发现自己的统治应该融入到世界秩序中。
2、最典型的例子是清朝后期,李鸿章以入口关税(可以看出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使得中国出口体量很大)为抵押向伦敦银行贷款,筹款支持战争才收复新疆。
3、世界秩序南洋促使中原开始发生改变,埋下革命的种子。如南洋华人(自宋朝起已有南洋华人,宗族信任制,使宗族内非常报团,进而当地人非常排华)在海外没有国家依靠,长此以往,促使这些华人迫切祖国强大,才有了洋务运动等就国的第一批基础势力。孙中山早期的革命就是以此为背景发起的。
4、早期的孙中山起义没有胜利,是因为这些华人以宗族为单位,视野有限,可影响的地理范围也有限,注定会失败。以后孙中山以五口,即广州,汉口,天津为据点发起全国性质的起义才步步为营取得阶段性的胜利。

1、如果说南洋华人是中国革命的内部推力,外部因素的制约就是英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